查看原文
其他

帮叶文洁改论文、计算电磁辐射时间……《三体》中,南大的天文力量!

近期,刚完结的剧版《三体》收获原著粉众多好评。创作团队前期花费3个多月采访射电天文、纳米技术、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,依托严谨缜密的想象、设计、计算、推演,邀请一批中国科学家作为科学顾问,帮助影视作品完善了世界观架构和视觉呈现效果。其中,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陈鹏飞、周礼勇两位教授就担任了《三体》剧组的科学顾问,随小蓝鲸一起走进背后的故事吧!


片尾致谢名单


  +

+

周礼勇

- 帮叶文洁计算电磁辐射的时间 -



周礼勇,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太阳系天体动力学、行星系统动力学、非线性天体力学。近年主要研究兴趣在行星特洛伊天体和海王星外天体动力学、雅科夫斯基效应等非引力效应。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,后留校任教。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。兼任中国天文学会“天体力学与卫星动力学”专业委员会主任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 A-F分会组织委员等职。


科幻作品的改编难点除了真实还原,还在于如何准确表达、展示相关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。原著中,角色叶文洁于上世纪70年代计算电磁辐射由木星到达太阳、再由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。创作前期,周礼勇教授根据当时人物能够接触到的数据精度和行星历表,利用余弦公式验证了剧情的合理性。



周礼勇表示,原著中提到直到叶文洁发现了“木星和地球距离是629730000千米、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152100000千米、太阳和木星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”这组数据,才证实了“电磁辐射从木星到地球需要的时间约等于2099秒;电磁辐射从木星到太阳,再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,约定于3101秒;两者相差1022秒,就是十六分四十二秒”等观点。周礼勇通过推算核查了这一部分原著内容。周礼勇说:



描述的过程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推算过程:她是先从行星历表上看到某时某刻地球和木星的黄经(在以太阳为中心的坐标系中的经度值之差为大约11度),然后就可以估算各星体之间的距离。原文中距离的精度(数字后面有4个0)可以看出来是估算值。估算时,可近似地认为地球轨道、木星轨道共面,轨道是圆轨道,所以太阳和木星的距离就取 778330000千米,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 152100000千米,此时就可以用余弦公式计算木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629730000千米。最终结果还跟小说里的数字对上了。



周礼勇提到,“在电视剧片尾处看到了许多同行的名字,当时剧方找过来,由于保密需要,我对于情节一无所知,主要是针对一些研究中具体问题给出解答。剧组的谨慎是必要的,比如行星历表用成现在的,就闹笑话了。小说毕竟是小说,有些情节是虚构的,对于非研究者来说不具备实操性。”



他表示,身边好多学生都是《三体》的原著粉,朋友圈讨论很多。“科幻作品关注的人多,说明公众对科学的兴趣高。好的科幻作品对于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科学的认知度,有很大促进作用。说不定会有更多学生来学习天文。


第一次与影视产生关联的周礼勇也表示,“其实我们挺愿意为影视提供科普的,希望能够打破门槛,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工作很开心。


  +

+

陈鹏飞

- 帮叶文洁改论文 -



陈鹏飞,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,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主要从事天体物理专业太阳物理领域的研究,包括太阳耀斑、日冕物质抛射、暗条等活动现象。1999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。现任教育部天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、瑞士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世界空间科学委员会E2分会副主席,《天文学报》和《Reviews of Modern Plasma Physics》期刊副主编、《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天文》和《天文学进展》等期刊编委。曾获973计划先进个人奖、教育部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杰青基金、中国青年科技奖等。


从事太阳爆发现象研究的陈鹏飞提到,“剧中有叶文洁在《天文学报》杂志发表文章介绍太阳模型的情节,为此剧组还特意写了6页纸的论文初稿,给我看内容是否需要进行修改。”剧组认真的创作态度,吸引陈鹏飞去查了那一年《天文学报》到底发表了哪些文章


陈鹏飞还经常给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,比如就《流浪地球》做过相关报告。



影视作品与科研工作者的良性互动值得推广。陈鹏飞表示,像诺贝尔奖得主基普·索恩,既是“硬科幻”经典代表作、电影《星际穿越》的制片人,也是科幻大片《信条》的幕后科学顾问。《星际穿越》需要推算出进入黑洞后时空的变化,以及黑洞到底是什么样子,需要通过严谨的科学计算得出。



即便《三体》小说本身也有不准确的地方,但是《三体》的可贵之处,在于吸引大家去探索外星人,提供了多少亿年之后,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处的思考。陈鹏飞认为:



如果外星人真能像剧中那样到达地球,他们应该不需要我们传达信号,就能感知我们的存在。不同文明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,但文明的发展最终应该选择共存。




陈鹏飞在求学时被天体物理吸引,读博时专攻相关领域。1990年,旅行者1号探测器传回在遥远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,照片上的地球只是一个很小的淡蓝色圆点。



帝王将相,普通老百姓,各种恩怨情仇,都集中于一个点,你会感知人类的渺小,宇宙的伟大。同时人文教育也告诉我们,人虽然渺小,体现人性光辉的时候则是伟大的,胸怀可以超越宇宙。




- 推荐阅读 -

我国天文学界的“黄埔军校”!欢迎报考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!



来源|南京大学公众号

责编|薛苗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